昨天的武汉,特别不一样!
三镇五大城建工程同时亮相,让12月28日,一个普通的星期三,变成了这座城市的大日子,成为每一位武汉市民的节日。在崭新的“老”中山大道,在人工与自然“合体”的东湖绿道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。
中山大道盛装归来 更是那个味
昨天和煦暖阳的冬日,历时28月改造升级的中山大道撩开面纱,老武汉新居民、外埠客本地人,年轻人银发族,南腔北调汇聚于此,看风景、读历史、瞧稀奇、逛大街、吃佳肴接踵摩肩。
昨天虽然是工作日,但从中午开始大量年轻的面孔涌现在中山大道各个角落,自拍耍酷玩直播甚至航拍的95后00后集中在黎黄陂路至六渡桥段。玩航拍的大学生农彬说,他是学校直播社团的,中山大道开街这样的盛况绝不能错过。
美景穿越脑海 狂吃嗨逛中山大道
据了解,跟随中山大道改造积极调整品牌的沿线8家综合百货全新亮相,民众乐园创意小铺让潮人流连忘返。
吉庆街重现上世纪90年代消夜风貌,50年代民众乐园曲艺风光。昨日现场剪纸、捏面人、糖人、画糖画、卵石画、书法展示等近15项传统技艺精彩呈现,跳绳、踢毽子、滚圈、扯铃参与有奖,主题卡通巡游乐不停,民间曲艺演出精彩不断……
昨日,在有“街头博物馆”之称的黎黄陂路上,“老汉口·新视觉”摄影展拉开帷幕,市民们的优秀作品尽展老汉口历史文化风情。冯友援拍摄的《老里份的休闲时光》作为优秀奖在此展出。“整旧如旧,大家风范”,走在全新回归的百年老街,75岁的“老汉口”冯友援笑谈中难掩自豪。
与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开街同步,昨日,装修一新的江汉路新华书店正式恢复营业,汉口文化地标——江汉路新华书店再现生机。媒体人袁毅回忆,“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赶上文化热,我总要省饭钱去江汉路书店买书。后来书店全部开架后,放假时就去蹭书看,店员也不撵人,让人感觉很温暖。”
地道汉味民俗回归 老武汉激动了
水塔周边前进五路上的小吃摊前人山人海,小路易生煎买包子的长队排成S形,“熬了28个月的清淡,现在该我们赚钱了,中山大道就是攥土成金的地方,做好了武汉特色重口味小吃,赚套房子没问题。”小摊主说。
昨日,在冠生园店门口,排队的人挤到了店外面,过往的路人还不时发问,看看这个是不是记忆中的那个老店。店中,消失了20多年的肉香饼再次重现,让不少老武汉人激动了半天。
昨日吉庆街内,大部分的店铺都生意火爆,顾客盈门,在老通城店内,不少市民在吃豆皮,有的还配上店里卖的卤鸭脖、糊米酒,吃得不亦乐乎。一位爹爹边吃边说:“这个味道蛮正宗,好多年没吃到了,听说开店了特地来尝尝”。
老字号最多人 新景观最时尚
荣宝斋送出1000副迎春对联;老通城卖出近1000碗豆皮;前进五路小吃摊卖出超过800支烤肠;老万成卖出超过1000杯酸梅汤;小路易生煎卖出数千个包子。
民众乐园中庭创意集市奇特创意手工装饰品扎堆:互联网+VR体验,3D魔镜试衣镜,体感换装超级变。水塔博物馆,魔屏体感体验式观展,穿越百年看中山大道前世今生。1600万碧玺项链耳环首饰套装亮相中山大道新金珠宝。婚纱店扎堆玩行为艺术,真人模特古装新娘引围观……
3.6万人体验东湖绿道“幸福感”
昨天上午10点半,被誉为“武汉最美绿道”的东湖绿道开通。期盼已久的市民们纷纷前往“尝鲜”,以步行、跑步、骑车、坐电瓶车等方式,观赏28.7公里绿道沿线如画的美景。据东湖绿道运营方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昨晚8点,共有3.6万余人前往东湖绿道游玩。
增加吊床阵 明年可看“紫芦苇”
“在湖心岛上专门增加吊床阵,设木桩让市民方便地使用吊床休闲。”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亢德芝说,这处设计是新增的。因为考虑到很多人到东湖来玩喜欢使用吊床,为了不影响树木的生长,专门在临湖的区域设置这样一处空间,方便市民户外休闲。
紫色的“芦苇”,漫步其中,想想就觉得很浪漫。亢德芝介绍,市民明年来郊野道的荻芦泽畔,有望见到这样的美景。
25个驿站 设有便利店、餐厅
“走累了,到驿站就能补充‘能量’,这样的绿道非常人性化啊。”昨天,东湖绿道沿线多个驿站内,便利店、餐厅里面人头攒动,购买食物、休憩的市民比比皆是。
武汉地产集团方面介绍,东湖绿道规划建设游客驿站及服务点25处,提供导览、自行车租赁、电瓶车乘坐、简餐、医疗救护等服务,25个驿站中,有5个一级驿站,8个二级驿站,12个服务点。
正面看是雕塑 背面是座椅
绿道沿途,可供行人随时休憩的座椅也有玄机。仔细观看,会发现,木椅分为两种,一种是有靠背的,一种是无靠背的。 在郊野道稚趣园景点,五彩缤纷的蝴蝶雕塑背后,竟是一把座椅。不少游客坐在上面拍照,身侧如伸出一对蝴蝶翅膀,趣味十足。
设计人员介绍,东湖绿道的雕塑具有很强的参与性,不再是以前的只可观,变得有趣好玩。孩子能释放天性在这里爬上爬下,大人也可以将此作为拍照留念的背景。
机场线开通首日 3万乘客尝鲜
昨天,机场线开通试运营,首日便吸引了3万旅客一起“上天入地”。今后,乘武汉地铁机场线去天河机场将成性价比最高的“赶飞机”方式。
“赶飞机”性价比最高
8点18分,机场线首班车正式开行。机场线在汉口金银潭站与既有2号线对接,终点位于天河机场交通中心内。线路全长19.5公里,沿线共设7座车站,其中地下线13.7公里。列车穿梭于地上地下,终点直抵天河机场,途中还可看到飞机降落……轨道交通机场线也被称为“离天空最近”的机场线。
从汉口火车站出发,每天10趟列车趟趟停靠天河机场站,最快仅需12分钟,二等座票价7元。坐地铁前往天河机场最便宜只需要2元,而最贵的花7元就能到达。从汉口火车站出发至机场的地铁票价为5元,约33分钟可以抵达天河机场站。
出站到航站楼还需“摆渡”
尽管机场线是轨道交通2号线的延长线,但2号线列车并不是趟趟都到机场。对于 “掐点”的旅客来说,“空铁换乘”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摆渡车换乘时间。
机场线开通试运营后,2号线大交路起止车站为光谷广场站和天河机场站,小交路的起止车站为光谷广场站和金银潭站。也就是说大交路可到机场,小交路的线路和现在的2号线一样,只到金银潭站。大小交路发车比例为1:2,即第一列车跑大交路,第二列、第三列跑小交路,第四列跑大交路,以此类推。开通初期,工作日高峰时段小交路行车间隔为3分27秒,大交路行车间隔约为11分钟,平峰时段小交路行车间隔为4至7分钟,大交路行车间隔约为12至16分钟。
6号线开启地铁路网“任意门”
昨天早上9点零8分,第一批乘客踏上“绿巨人”宽敞的车厢,武汉的第五条地铁线6号线如期开通试运营。截至昨天19点,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203.22万乘次,6号线就吸引了17.47万人次“尝鲜”。
6大换乘站串起5条地铁线
6号线不仅仅是单一连通汉口、汉阳两镇的地铁线,它的6个换乘站与此前开通的4条地铁线无缝连接,让武汉地铁织成一张网,武汉的中心城区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功能区、东西湖等新城区、多个商圈、多个交通枢纽被网罗其中。
这6个换乘站是大智路站、江汉路站、常青花园站、东风公司站、香港路站、钟家村站,其中,2号线江汉路站现阶段日均客流排名武汉轨道交通线网第二,约为12万人次。截至昨天晚上7点,江汉路站集散量达到13.58万人次。
6号线新车靠实力“圈粉”
“这地铁宽敞、亮堂!还很平稳。”昨天,李阿姨和老伴带着一岁零五个月的小孙子坐上6号线,一上车就给宽敞的车厢点了个赞。
6号线车厢的确变宽了,与其他线路的B型车相比,它每列长了24米,宽了0.2米,一列车至少可多装400人。“也许因为是新车的原因,6号线上空气好多了。”昨天早上乘坐6号线第一趟车的王阿姨说,“车厢内空气清新,很暖和但是不会觉得憋闷。”
高颜值地铁站与老汉口“叙旧情”
“没错,就是那个味!”昨天,不少市民在中山大道6号线的几个最有老武汉气息的站点参观时,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这些站点美得像是景点,而对于老武汉人来说,他们在地铁站看的不是景色,而是对于流金岁月的回忆。
汉正街地铁站内的老招牌同样勾起了老武汉人黄利明的回忆。几乎每一个人都高高举着手机,对着站厅“狂拍”不止;第一眼看到地铁大智路站的老火车头,杨叔叔连忙掏出手机,对着黑色的火车头拍照,一边拍一边说,“这是个老式蒸汽机车车头咧。”六渡桥站的五个出入口的路面上,分别摆了5组老字号雕塑,分别是谈炎记水饺 、四季美汤包、老通城豆皮、叶开泰药房、亨达利钟表,不少路人和这些雕塑合影……
首条BRT能让公交族省时一半
昨天,武汉首条快速公交线——雄楚大道BRT开通,公交族体验到快速公交的爽劲,从武昌火车站到光谷大道,高峰时段70多分钟跑完。而过去,走这段路的公交车高峰要花2-3小时。BRT廊道对公交车提速的效果明显。
24条普线尝鲜 廊道内公交车飞奔
雄楚大道BRT专用廊道西起静安路,东至光谷大道口,长13.6公里,采取“1+24”混合运营模式,即1条BRT主线和24条常规公交线,共600多台公交车通行该廊道。廊道内,公交车飞奔,不过不能超过50公里/小时。开到路口,仍要等红绿灯,但不用排队,比以前快。
BRT1路晚高峰首次载客
武汉公交集团负责人介绍:因为BRT工程到28日试运行仍有局部在施工,且18米铰接车是新车型,BRT站台也是司机没遇到过的新事物,28日前,司机只驾车在外场练习过,28日才第一次进入BRT廊道实战练习。为了保证市民乘坐安全,决定28日先不载客,空车试运行评估一下。
因雄楚大道沿线出行需求极大,529路公交提前停运没有替代线路,昨天下午5点晚高峰开始时,排除了不安全因素的BRT1路开始载客。
BRT一些短板待完善
BRT廊道在公交运营时段内禁止公交车以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。但昨天,廊道内时有电动车、自行车、私家车闯入,也有行人穿行;雄楚大道沿线老公交站点拆除,替换为BRT站点,没有张贴通知,一些乘客在原处等不到车,也无从知道该在哪儿乘车;BRT站台上,有的闸机刷卡设备还未安装,有的亚力克挡板没装完,个别乘客钻到廊道内上车。
针对这些短板,公交集团相关人士表示,非公交车辆和行人穿行,与施工尚未最终完成,封闭设施和管制措施尚未到位有关,下一步会完善。
今天,我们惊叹于城市的巨变。随着时间推移,眼前的这一切终会习以为常,成为日常。
我们的城市会继续向前奔跑,永不停歇,在每个人的脚下,在每个人的手中,美好由我们孕育,由我们达成。大武汉就是这样大起来,而国家中心城市,就是这样长成。
来源:长江日报、武汉晚报、武汉晨报
0条大神的评论